持續(xù)一周的農夫山泉和統(tǒng)一果汁“砷超標”事件,最終以農夫山泉和統(tǒng)一贏了收場。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檢驗結果顯示,農夫山泉30%混合果蔬、農夫山泉水溶C100西柚汁、以及統(tǒng)一“蜜桃多”三款飲料合格,海口工商局也認為這是“最終檢驗結論”。
但影響仍未消除,而且留下重重疑問。消費者表示,“砷超標”危機來得快去得也快,而果汁飲料又非剛性消費品,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仍“不敢買”。
?诠ど叹
復檢合格停止下架
?谑泄ど叹肿蛉毡硎,經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復檢,農夫山泉和統(tǒng)一企業(yè)的3種抽檢產品全部合格。
海南省?诠ど绦姓芾砭指本珠L王建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,已經即把產品合格的信息反饋給相關企業(yè),同時停止下架行為。
他表示,?谑泄ど叹謭詻Q服從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的復檢結果。?谑泄ど叹忠舱谂c相關企業(yè)的代表進行溝通。但就初檢和復檢為何出現不同結論,王建祿未作正面回答。
消費者
近六成表示不會買
盡管相關單位已為農夫山泉和統(tǒng)一驗明正身,但消費者仍對產品心有余悸!耙粫䞍赫f含砒霜,一會兒又說沒事,反正不是每天非喝不可,買果汁也會盡量避開這幾款產品!北贝蟾街芯妥x高二的小高昨天中午在OK店買飲料時表示。
該說法代表了不少消費者觀點,在新浪上一項關于“你認為統(tǒng)一與農夫山泉飲料是否安全?”的調查中,僅有23.4%的消費者認為安全,而有59.1%的消費者表示“不會購買統(tǒng)一和農夫山泉的飲料!
業(yè)內人士:改口背后疑云重重
“砒霜門”看似告一段落,但實際上留下的疑問遠未解決!敖Y果未必就是真相!币恢赓Y飲料企業(yè)廣州區(qū)生產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,雖然不很清楚事情背后的來龍去脈,不好作評論。但“誤檢的概率雖存在,可既然事情鬧這么大,會公布出來,海口工商局的結果不會輕易搞錯。”事件背后疑云重重。
檢測結果為何打架?
農夫山泉“砒霜門”事件中,兩份檢驗報告結果不一致,成為消費者熱議的焦點。究竟哪一份檢驗報告可信?對此,記者采訪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家、暨南大學食品系環(huán)境污染及檢測分析博士滕久委。
滕久委認為,從技術上分析,這兩份報告結果前后不一致,可能由幾個原因造成!帮嬃媳旧泶嬖诓淮_定因素,取樣過程中器材受污染,都可能導致檢驗結果不同!倍嬃媳旧泶嬖诘牟淮_定因素,又包括樣品個體受外來污染,加工過程中受到污染等情況。任何一個步驟出現了問題,都會影響檢驗結果。“所以,在食品檢驗過程中,取樣程序很重要,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(guī)定的采樣標準、檢測標準執(zhí)行!
據了解,農夫山泉和統(tǒng)一企業(yè)質疑?诠ど叹殖鯔z報告的關鍵點,就在于抽檢過程和結果是否合法。
但有專業(yè)人士質疑,砷超標檢測是一個縣級檢測機構能力內的技術,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是海南本地的權威部門,在復檢結果出來前聲稱為自己的報告負責。兩份報告打架,究竟哪一份錯了,哪一份是某種力量博弈后出來的結果。
網友“云水居士”表示,如果相信了農夫山泉和最后的檢測機構,但在現有體制下,誰又能保證這不是一場資本和權力操控下的企業(yè)危機公關?“三鹿”出事前不也經過了多次所謂辟謠和封鎖媒體的舉動嗎?誰能否認“三鹿”的前車之鑒已成為了企業(yè)應對信任危機的活教材,社會與不良企業(yè)的博弈成本和難度都在加大呢?
事件背后真有黑幕?
“水源門”、“假捐門”,加上這兩天沸沸揚揚的“砒霜門”,農夫山泉最近被這“三重門”罩頂。而且,事件沒有任何平息的意思,反而越搞越大。農夫山泉放言,自己是被強人黑了,因為所有這一切來得太巧合。
既然有黑幕,幕后主使人又是誰?農夫山泉沒有明說。
“國內企業(yè)熟悉農夫山泉平時的操作手段,不會去撬農夫山泉的墻角;而外資企業(yè)應該不敢這么操作,也缺少這樣的操作實力。”廣州一資深食品行業(yè)人士梁生(化名)如此分析。
有媒體披露:工商部門通過公布產品不合格,會收到企業(yè)幾萬元的行政罰款,以及一筆“封口費”,雖然目前工商系統(tǒng)已經比較規(guī)范了,但不排除有些地方會以此類方式“找錢”。農夫山泉也指控曾遭海口工商局威脅:“若不與工商搞好關系,產品在海南就賣不了”。
但一知名外資飲料企業(yè)廣州區(qū)生產負責人劉先生向記者分析,因為?诠ど叹诌@個事件是全國性的,“即使真涉及部門年底找錢,也不會找農夫山泉這樣的企業(yè),這樣過于樹大招風!
■記者觀察
權威報告
并非尚方寶劍
情況突變,農夫山泉和統(tǒng)一一下子占據了道德和輿論的制高點,原因就在于,他們得到了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檢驗結果:農夫山泉30%混合果蔬、農夫山泉水溶C100西柚汁、以及統(tǒng)一“蜜桃多”三款飲料合格,?诠ど桃舱J為這是“最終檢驗結論”。
而事情遠非就此完結。
今年年初多美滋和惠氏疑似結石事件猶在眼前,面對同樣出自國家權威質檢部門的檢測報告,太多的聲音在說:我不信!并非對權力機構的質疑,而是那些結石的孩子活生生的站在眼前,逼著家長們去懷疑,去找原因。事件過去大半年,至今,多美滋的銷量仍不能跟危機前相提并論。
三聚氰胺事件,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,同時也對企業(yè)的操作手法越來越熟悉。當一個產品出現問題,開始被質疑,過幾天,來自某權威檢驗機構的報告就會傳遍網絡:看吧,我們的產品是安全的。問題被粉飾,被遺忘;但仍在繼續(xù)。
有網友以阜陽奶粉事件與本次砷超標鬧劇相提并論:“開始,安徽阜陽工商局也出了消費警示,顯示三鹿奶粉蛋白質含量未達標、檢測不合格,可是沒過幾天,三鹿的名字就從消費警示上消失了,原因是三鹿拿來了在某個國家權威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合格的報告,本來已經下市的奶粉又恢復了上市。后來的結果,大家都知道了!
(責任編輯:高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