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國家之所以強大,不僅在于經濟總量和科技水平,更在于是否擁有一套可以被全民共享、不斷傳承的公共記憶。而博物館,正是這種記憶的有形載體。5月27日,“我的鐵路風景·博物館+京張鐵路文化之旅”活動啟動,探訪團實地感受中國鐵路140余年從蹣跚起步到領跑世界的歷史厚度與科技張力。
博物館不只是“展覽歷史”,更是構建國家認同、強化文化自覺的重要場域。中國鐵道博物館一件件飽經歲月洗禮的文物、一段段記錄時代脈搏的展陳,是中國鐵路發(fā)展的生動注腳。正陽門展館原為1906年落成啟用的京奉鐵路正陽門東站,它不僅見證了清末民初鐵路萌芽時的艱辛與夢想,也濃縮了“鐵路興邦”的國家命運。從“龍?zhí)枡C車”模型到“人”字形線路的智慧設計,從詹天佑手繪的勘測圖紙到“復興號”馳騁八縱八橫高鐵網的現實圖景,中國鐵路正以跨越世紀的視角向公眾展示“從無到有、從弱到強”的奮斗圖譜。
與此同時,鐵路故事的講述方式正悄然改變。這次文化之旅強調“讓網友和旅客用鏡頭講述鐵路”,正是一種傳播方式的革新。從“我講你聽”轉向“你看我講”,鐵路文化開始在“社交化表達”中構建新的意義共同體。這是一種從“物理建設”到“文化再造”的躍升,反映出鐵路系統(tǒng)正與社會各層面實現深度融合。如果說過去的鐵路是國家動員力的象征,那么今天,它更是一種文化動能的源點,連接起普通人的生活愿景與國家的時代目標。
然而,這次文化之旅的價值,不止在于“講述”,更在于“啟發(fā)”。鐵路不僅是交通工具,更是一種空間組織力和文明傳播力。以京張鐵路為例,它不僅是一條鐵路干線,更是一條歷史線索、一條精神脈絡——從詹天佑自主設計修建的壯舉,到京張高鐵以智能化、綠色化理念重新定義高鐵建設的新時代樣板,中國鐵路的技術與理念持續(xù)進階。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,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,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(fā)展,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。
鐵路的發(fā)展,從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術系統(tǒng),它始終與國家命運、人民生活、時代脈動緊密相連。近年來,從青藏鐵路穿越“世界屋脊”到成渝高鐵連通西南腹地;從中歐班列連通亞歐大陸到京雄城際服務國家戰(zhàn)略,中國鐵路都在以更加全球化、數字化的姿態(tài),參與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。
“我的鐵路風景”主題活動通過跨界合作、融媒體傳播、社交互動等方式,讓鐵路故事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也許,這才是這場文化之旅的深意所在——不僅是展示一個行業(yè)的成就,更是激活全社會共同守護文化遺產、擁抱科技未來的共識。(牛一伊)